央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李思默 张爽 谢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一件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文物,它的形状和作用近似于如今人们使用的毛毯,长176厘米、宽133厘米,用105块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布料,经手工缝制而成。烽火岁月赋予它一个美丽的名字——百幅,取自民间“百福百寿”之意。如今的它已略显斑驳,却如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外侮、顽强不屈的故事。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一级文物——百幅
1941年1月,国民党单方面策划的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部队伤亡惨重,军长叶挺被扣押。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在重庆最先得到了消息。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二处处长黎余说:“1月7日的时候,他当即就给当时的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去抗议,要求他们立即撤回。再次得到消息的时候是在1月11日,刚刚好那天是《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纪念日,当时周恩来正在庆祝大会上讲话,突然有同志匆匆地跑来告诉了他这个消息,从1月6日到11日已经五天,整个部队处于弹尽粮绝的严重局面。他知道了以后,心情非常沉重。”
1月17日,蒋介石发布反动命令,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
黎余说:“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国内外一片哗然。最开始的时候,国民党是极力地压制皖南事变的真相。”
2025-08-03,刊登有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的《新华日报》版面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冷静而坚定地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2025-08-03,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当局武装袭击新四军的暴行和阴谋。同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军部于25日在苏北盐城成立,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全军改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9万余人,继续在长江南北坚持抗日战争。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部文博副研究馆员蒲晓蓉说:“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皖南事变的真相,南方局的同志们迅速搜集整理皖南事变的全部材料,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外揭露事变的真相,争取社会各界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以此来驳斥国民党的污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定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信念。”
毛泽东起草的命令手稿
中国共产党把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的态度,坚定有力,赢得了当时国内中间阶级,以及国民党内正义人士乃至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等爱国民主人士联名上书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痛切陈词,谴责“剿共”内战违背民心,已“引起国人惶惑,招致友邦疑虑”;要求他们“撤销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各种抗日实力,保障各种抗日党派”。
黎余说:“包括国民党内部的一些高层,也是对皖南事变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部长张治中,他就这个事情专门给蒋介石写了万言书。另外,南方局通过同盟国家做工作,像英国、美国以及苏联等驻华大使、外国记者、国际组织、国际友人,给蒋介石施加政治压力。”
远在他乡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对国民党顽固派残害兄弟,同室操戈、围歼新四军将士的罪恶行径同样义愤填膺。
为了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的滔天罪行,哀悼牺牲英烈,更激励战斗在抗日前线的新四军将士,侨居海外的爱国人士们找来上千块各种颜色的毛呢料,裁剪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块,一针一线、不辞辛劳、连夜赶制了一大批毛毯,取名“百幅”。蒲晓蓉说,这个名字的背后,饱含着浓浓的牵挂与深切的祝福,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力量。
蒲晓蓉介绍:“为什么取名叫‘百幅’呢?这源自民间一个美好的传说,孩子们小时候因为体质比较弱,容易生病,就不太好养活,所以家中的长辈们就向其他人搜集一些用剩下的碎布料块,然后把它拼缝在一起,制成衣服、背心或者是被褥,给它取名叫‘百家衣’,寓意就是孩子穿上这个衣服之后,能够远离疾病,健康成长。当时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们,他们将这些手工制作的毯子取名为‘百幅’,也就是希望借此来传递‘百福百寿’这样美好的祝愿,希望新四军能够发展壮大。”
远在他乡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用缝制百幅的真挚行动表达拳拳爱国之心,殷殷赤子之情
新四军收到这批不远万里送来的“百幅”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加增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斗志。他们随后选出其中几十条转送给中共中央南方局。当年,在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梁隆泰、赖贤夫妇俩领到了一条。梁隆泰之子梁华京回忆:“上面写了一个N4——新四军的一个符号,这条毯子送到红岩以后,由组织上分配给我父亲和母亲,他们都在红岩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我父亲是曾经当过周恩来总理的副官。”
梁隆泰、赖贤夫妇俩非常珍惜这条来之不易的毛毯。梁华京说,为了不使“百幅”损坏或丢失,父母曾经想了很多办法来保管,最后决定将“百幅”缝在被子里当被心用,尽最大可能避免它的破损。
梁华京说:“这个毯子我们一直在使用,在战争年代我父亲保管得也非常好。我父亲他们把它缝在被子里头,非常珍贵。我父母逢年过节在讲故事的时候,都会专门讲到这个(‘百幅’),是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对我们八路军、新四军的热爱。”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最终,国民党顽固派在舆论谴责和力量孤立下,不得不收敛反共活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艰难维护。
黎余说:“国内和国际,特别是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2025-08-03,他就在国民参政会会议上作出了以后绝无剿共军事行动的承诺。国民党以军事进攻开始,围剿皖南的部队,最后作出这样的承诺,就是以政治失败而告终。”
1943年,梁隆泰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任副馆长,1946年离开重庆。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梁隆泰、赖贤夫妇始终带着精心保存的“百幅”转战南北,历尽千辛万苦,直至新中国成立。1959年他们无偿地将这件平常而又不平凡的文物捐赠给了红岩革命纪念馆。
红岩革命纪念馆
时光荏苒,烽火沉埋。如今,见证了历史,也作为历史见证的“百幅”静静地陈列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里。褪色的布料,细密的针脚,仿佛仍在诉说当年海外侨胞裁布时的专注,缝线时的惦念,深藏着的赤子真情与“百福”祈愿。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部文博副研究馆员蒲晓蓉说:“2012年,‘百幅’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那些被岁月褪去了鲜亮的布料,默默地记录着中华儿女抗击外辱、反对分裂的坚定决心,凝聚着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的团结力量。这份力量正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生动体现,也让它成为抵御外侮的坚实壁垒,更化作那段岁月里最动人的精神印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资源是我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以“培根铸魂、传史育人”为核心,通过一件件承载历史的珍贵文物、一幅幅定格瞬间的生动影像、一段段记录真实的详实文本,展现了革命英烈艰苦奋斗的历程,也让后辈莘莘学子能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小学生张稚宛说:“在讲解革命先烈的事迹里,我领悟到他们都是为大家的幸福而舍去了自己的生命,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我觉得传承红色精神,就是要像英烈们那样勇敢。遇到困难不退缩,不轻易放弃,不辜负他们用那么大的代价换来的现在。”
小学生乔梵森说:“我作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每次在给大家讲解时,看着展柜里那些先烈们穿过的旧衣服,在狱中书写的信件,我也在思考他们为什么能在黑暗中坚守?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哪怕现在难,以后大家一定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再苦再难,也没人说要放弃。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了不起的故事,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巴渝青山,见证烽火淬炼的铮铮铁骨;两江灯火,辉映红岩英魂的永恒光芒。在这里,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